土匪頭的祕密日誌 半調子的市調督導~12.end 發行人:小進子 發刊日:2005.02.19
半調子的市調督導~問卷e化-12
基本上,問卷和考卷差不多,但問卷沒有時間限制,它比較像智力測驗,希望受訪者很直覺地寫下或說出看到、聽到問卷後,當下的反應及答案為何。問卷本身有其邏輯上的考量,例如在一開始問你有沒有吃過某樣零食,如果你答沒有,則在後面的問題又針對該零食問答時,你就不應該會有相關的答案,因為你根本沒吃過嘛!
問卷e化就是將問卷內容電子化了,除了少去許多紙張抄寫的時間外,也針對邏輯問題做過設計,即前面答沒有的,後面就直接跳開不問,這樣子可省去許多前後比對的時間,而若遇上開放題(open answer,類似問答題,要寫字的。),也可以中文輸入,或是筆寫方式替代。用電腦的方式可增加較多的互動性功能,讓受訪者自行填寫的方式,也可讓受訪者對問卷的作答較感興趣,時間方面也可大幅縮短。那時候老板還特地買了幾部Notebook,還講了很長的願景:「讓訪員直接帶著NB,地點不再受限制,受訪者也不會覺得與訪員一對一的作答花時間又很單調,電力方面,只要多帶一顆電池就行了,下雨就到速食店做…,利用網路的方式,規模做大,就可以得到較有效的樣本…」
反正就願景嘛!只是想到要帶著2-4公斤重的NB走,還要擔心訪員會不會自己找人做,或是在使用中間搞壞了NB;若是跟著去看,幾十萬的壓力在身上,還真是很麻煩耶,而網路問卷呢?要本錢和技術,一時之間也不可能,所以最後呢?理想都還沒達到過,但有小小跨出一點點啦,就一點點。
老板的軟體(參看技能大躍進-9)究竟有沒有成為第一次電腦問卷我忘了,我記的是Albert用Asp寫的問卷,那時他還在摸索,有一些邏輯上的跳題動作無法完全做出。那是個廣告公司的案子,廣告公司研究部的人很早就來了,一個女孩子,長得很清秀,她來了之後才知道等會就要舉行訪會了,直說:「等一下就要訪會囉,可是今天沒化妝,隨便穿穿就來了…。」看來好像沒人告訴她,這算是第一次的實驗吧,公司的第一次,也是與廣告公司合作的案子第一次用電腦的方式作答。
在雙方都各派人馬下,訪會是開得超久,久到沒什麼時間打電話(它是個電訪,而訪會是晚上開始開的。)。第一次的電腦問卷就在邊做邊修正方向的情況下結束了,坦白說還不錯,因為電訪一般問答的時間較短,問題也較少,加上邏輯和跳題的問題不多,所以做起來就還好,但嚴格說起來,它是以訪員操作電腦的方式來作答,所以離真正的理想,由受訪者自己來做答的目標,還差上一大截,可畢竟,它讓紙上作業和資料收集的速度,快上了許多,而這是傳統的方式,尤其在資料收集上,所遠遠不及的。
不同於我們以Asp結合資料庫的方式,有些公司是用程式設計或多媒體互動軟體結合資料庫,或另產生資料檔的方式做電腦問卷,方式不同,所能做的效果也不同。基本上,要把問卷做得很討人喜歡,很像在玩遊戲一般也很難,但還是有些公司在嘗試。打開市場、走另一條路、防止作弊、節省訪問時間和訪員人數,許多的考量,看起來似乎不做不可,可還是有很多公司沒朝這方面做。
有不相信電腦,習慣有紙的資料(問卷)比較安心;還在觀望的啦;有時候連客戶也不太能接受,真實性如何和較高的費用也是讓客戶較不安心的地方。我想,慢慢地很多人都會接受這種方式,在經驗的累積下,前置和後置的作業時間都會縮短,也更符合問卷爭取時效性的意義,但,就像電子報出現,實體報紙也不會消失的情況,實體問卷(紙)和電腦問卷將會一直並存,除非有一天,電腦和網路可以完成我們所有日常所需,或我們不再用紙這個東西了。
~對事物的新鮮感,會在接觸中不斷地減少,取而代之的是更多的要求,還可以更好嗎?疑問是進步的根本之道,問題是,大部分的人都容易滿足於現狀,而不願去追求更好的未來~
半調子的市調督導~緣起不滅-end
在決定離開前的某個案子,加速了我離去的腳步,那是和Jenny接的一個街訪,其他人都在忙另個大案子,分到的訪員以年輕的為主,連下幾天雨,天氣就差了,Jenny又家裡臨時有事要先回去。那時離完成還差很多份,沒吃飯,一個人要過濾、拿資料,還要看訪員訪問情形,老板娘也蠻急的,連call了幾次要我快點,可是訪員搞不定我也很為難,後來索性把手機關了,老板娘也不知怎地,後來打到租的店裡叫我聽,又是叫我快點,連吃飯了沒都不問,訪員可都吃飽了又回來,我很生氣,就決定不吃了,做完再回家。之後另個大案子結束了,訪員來幫忙,才結束了所有的訪問工作。
那一陣子常感冒,又遇上這樣的問題,也許就是少了那種認同感吧,我希望老板對員工就像對自己的家人朋友那樣,但,很難吧,老板要面對很多問題,有時候也會制式化起來,不再像剛開始那種一起努力的感覺,突然就覺得,空氣好像冰冷了許多,有些事情在變化著,訪員做不來,督導自己下海硬幹,這不是當初的做法,有些公司的確這麼搞,但,工作和報酬自然不同。
全職訪員多時可賺3-5萬,兩者合一,除了讓問卷比較快做完外,對於督導本身的學習上又有什麼作用呢?校長兼撞鐘,本來就是領導者的失敗啊,當然這是題外話啦。本來工作在完全依賴人的情況下,就容易遇到各種不可測的變化,但有時我們做員工的只求幾句虛假的問候也不可得,那不是連那種永遠堅持下去的信念都不再那麼堅固不移了呢?或者我們只能聽命行事,然後去他的人性化,假裝自己是個連自己都陌生的機器人呢?
老板有時也蠻好地,像某天帶點晚了,車發不動,隔天拿去修,老板問了一下,還拿錢要補貼我昨晚坐計程車回家的錢;在開始工作沒多久,我把自己寫的詩放在桌子的牆上,老板娘看到還叫我去,老板娘說:「這是你自己寫的喔,很好啊!」老板說:「有些人想寫還寫不出來呢!」後來要寫什麼,還叫Albert問我,殊不知我也是靠字典地,不然很多字不常用,還記不得呢!另外有次公司去苗栗旅遊,回來的時候,我車停在公司,想從下車的地方(公館)坐公車回公司,老板還說不用,就載我回公司。
我想,理念不合,也並不能影響在工作的過程中所產生的好或壞的感覺。每個時段的好與壞的部分,都值得我們去學習、去成長,也許最後的結局並不如大家所預期的美好,也許並沒有那種好聚好散的情形,但在過程中若能讓大家因而成長,因而去學著接收不同的意見,並試著去改變某些溝通的方式,那不也是一種很好的結果嗎?
在員工與老板的互動中,本來就存在極大的差異,否則就不會有工會這種機構存在。從員工或老板單方面的去看一個問題,很難會完全相同地。去取得共識,永遠難敵單方面的強勢運作,但,工作本身就該單純化,純粹從工作去看不是更好:工作量、時間、工作人數。很多時候考慮到工作本身,反而會有更多的討論空間,但在工作進行中,我們卻常忘了這部分,以致形成某種看法上的對立,其實,很多時候是不必要也不該形成的。
中國人講求一個「緣」字,相逄即是有緣,在互動中產生了某些感情基礎,就像人家常說的「革命情感」,大家共同經歷過某些事,同化了某些元素,也產生了某種默契,不管未來是如何,套句老板說的:「我好像開學店,員工總來來去去的。」越多的摩擦也代表越多的學習,「每次都會進步一點的。」祝福所有的人,也希望大家多給自己和其他人一些空間,「緣起不滅」,有了開始,所散發出去的,就只會更多、更廣、更久遠。
~寫於2005年2月by 土匪頭
~每個故事的開始,也意味著另個故事的結束。在線與線的連結之間,生活的樂章正一篇篇的演奏著,那些平凡卻又耐人尋味的曲調~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