針炙的針法裡,有幾寸幾分,就是神經在那裡,若沒刺到那個深度就無法作用。例如:腎經在2寸,那未刺到2寸無效,腳底按摩也是如此。有些人明明痛是要按肝好了,按了卻無效,等按了幾天後,又開始有感覺了。所以我覺得,穴位的效果,應該不是在深淺,而是固定的,按就有效。只是越接近經脈的神經,效果越快。當然重點是,你判斷病因這步是對的。如果是錯的,那怎樣也沒效,就是一個保健的作用而己。
腳底按摩有種說法,有些部位有方向性,要依那個方向去按才有效。但我看董氏針炙,有直刺、橫刺、斜刺、倒馬。例如正向針是1-2-3,有些人試反向3-2-1,也是有效。所以我覺得,方向性之說,對效果來說,就和針炙的深度一般。有差,但時間長就差不多。因為按摩本身,就是一種方便性。
古代針炙剛開始治療時,針多大一根,能刺2寸?那不痛死。所以這些應該是針細下來後,才研究出來的。對穴道本身的效果來說,不影響,就是要加多時間而己。你想,針炙有時要留針1小時,你按一個穴道,能按1小時?所以效果有差,也是正常。當然,這也和穴道所在的神經有關。例如手腳指肉少神經近,效果會接近針炙,肉多神經深的部分,用手按效果就會較差,這是必然的。
穴道按摩或腳底按摩有一種說法,飯後要過一段時間才能按。但你針炙時,一定是飯後才做?未必吧!那它有沒有效果?還是有的。從神經來說,消化時,胃神經在作用,大部分的資源會在胃、大小腸這些地方。你把資源調走,勢必對消化會有影響,所以才有飯後之說。但我覺得,如果緊急時,不必在乎這點,有空時再注意一下即可。
中醫看病時,醫生會告訴你,暫時不能吃那些東西,穴道按摩也有這種說法。我的解讀是,穴道按摩是藉由刺激神經,來回復原本的狀態。除了神經和器官本身,你還要補充營養,加速它的修復。當然,開源之餘也要節流,作息正常,飲食正常。若方便補充一下器官所需的營養,也可以。倒不用特意去大補特補。身體會運作不正常,通常和生活習慣有關,喜怒哀樂,飲酒大食,日夜顛倒,都會有所影響。所以按摩第一步,先把生活簡單下來,再求自癒之道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