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/17/2016

師父





  Wiki百科上是這樣寫的:講述詠春拳宗師陳識北上天津開館,由此觸發天津武林一系列恩怨情仇的故事。

  宋佳很美,聲音也很好聽。看過她的很多電視劇,我發現她也蠻常演電影的,只是印象沒那麼深。廖凡有看過幾部電影,十二生肖比較有印象,但也還好,新聞說,他不會武功,硬學的。沒想到導演徐皓峰才是個功夫大師,武術指導也自己來,太厲害了。

  外地人來本地,要踢館勝幾家才能開業,這在電視劇鏢門裡看過了,原來也是導演徐皓峰當編劇,難怪似曾相識,他不但研究武術,還出了幾本武俠小說,好幾部都拍成電影了,好厲害,這部也是他的小說改編的。

  我看不懂功夫,只覺得在蔣雯麗演的武館館長把殺黃覺(劇中好像是軍隊的副官)轉嫁給他後,幾個老人拿著大刀在小空間裡和他打那段有點怪。小空間不是詠春刀法最好使的嗎?因為位置不大,正好適合詠春打,怎麼一下就輸了?輸了才有巷戰的發生,雖然巷戰那段的確很精采。

  巷戰那段廖凡只有受了點傷,後段還換了兵器,但其實就算不換,也能克敵(後面都是大刀),我想,是導演想把換兵器用來表示他當初輸的理由,就是兵器不夠好,但我覺得不完全是。應該是為了巷戰而寫的,我不相信原來的兩把刀就不能破大刀。基本上,大刀夠沉不夠快,重能壓制敵人,但相對的,若敵手的力道夠,反而會被敵人當利器,也就是一加一,敵人一出力,二種兵器(雙刀和大刀)都變成對手的武器,力抗失敗時,就等著自己的兵器來傷自己了,所以,特別換兵器有點怪。不過,在古早味的武俠片中,臨陣換兵器,或拿敵人用剩的兵器,真的很正常,導演算是給廖凡一件兵器打天下了。

  武俠片常會有,我等自在一世界的情況,好像我們的對戰,只在此時此地,沒警察,沒官兵,想怎樣就怎樣,這部也不例外。挑戰才能開館,有點可笑,但也說出了舊時代的悲歌-規矩太多,我想,這也是很多功夫之所以會失傳的原因吧。

  宋洋演的徒弟真的很可憐,那是角色寫的,若是,他去治了病,和師父聯手呢?那想必又是另一番光景,但小說改編不能相差太多,好想看師徒力抗群雄的畫面,一人打幾十人,也有點太過了,因為人的體力有限,車輪戰絕對吃虧的。

  我後來想了一下,4人大刀對決廖凡在小空間裡,4力大於1力,自然吃虧。但反過來想,導演既安排了絕對的勝面,又讓館長同意廖凡的建議,讓各館弟子們穿上護具與他對打,這感覺就不太合理。我想這是導演沒想到吧。

  若是更好的話,可以把4人與廖凡那段,在大空間對打,廖凡擊敗1-2人,再被其它人聯攻而敗,這樣後面再來說廖凡請求護具測試對決還比較合理,總之,在我的認知裡,既然第一次圍攻廖凡都輸了,而實際上館長應該知廖凡單兵作戰的厲害,卻放著圍攻不用,讓他能在小巷裡對決,不是很笨嗎?不要和我說因為她不會武功。不夠聰明只因丈夫是前館長就能做館長的人,前面那付精明的樣子是在虛張聲勢嗎?這是這部比較不太讓人覺得合理的地方。

  我想小說裡說的可能比較多,改成電影沒注意到這種小細節,就讓劇情稍差了些。但導演老派場景新式打法,也挺有意思的。不用套招老半天,或拳拳到肉,只要能制敵,幾招也就夠了,那樣比較真實。畢竟雙方都是會武功之人,不用像混混打群架那樣,亂打一通,難分難解,說穿了,就是不會打,亂打。武俠片還是要有武俠片的風格,話說老半天不動手的年代已經不適合現代年輕人了。期待再看導演的新作,年代能再久遠一點更好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