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設有一群人長期居住在洞穴中,但他們面向岩壁,背對洞口,觀看東西時,皆以火堆反射在岩壁上的影子為準,所以即使有人說洞外的世界很真實,他們還是不信。有一天,有個人走出洞口,發現外面世界的真實,並回來告訴他們真實的事物是如何時,他們仍然堅信不移,覺得岩壁上的影子才是事物應有的模樣,這就是洞穴比喻。
打個比方來說,某個原始部落裡,走路都是打赤腳。有一天,有個人到文明世界買了一雙鞋,發現穿鞋子很好,於是回來告訴大家,但還是有些人不相信,認為打赤腳走路才好,這個比喻有點像井底之蛙,但又不那麼相似。
許多事物的認知上,每個人都會有他固定的接受範圍,超過就被視為不容許,就像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隱私,不願讓人知道一樣。對我們不熟悉的事物,也許它並不可怕,但心理上會認為它是不好或不可靠的,就像高鐵以二、三百公里的時速行駛,有些人沒坐過那麼快的交通工具,會覺得它不太可靠一樣。很多時候,我們對未來的感覺也一樣,因為不熟悉,所以就守成,不敢去嚐試看看,其實,試試也無妨不是嗎?即使我們先預測出未來是好是壞,結果也不一定就如預測一般,也許會有好結果也說不定,而最差,不過就像我們預測的一樣,也許浪費了時間,但至少我們試過了。對於人生來說,很多事都不能重來,時間會一直走,所以,我們不能老是活在洞穴中,對自己認定的事深信不移,有時候,也要走出來,用力的去做、去感覺,在時間不斷過去的未來,回想起現在的我們時,才不會有那種不及當下的失落感。
~留在洞穴中的我們,究竟是害怕成長,還是,只是習慣了受到保護呢?~
words by 土匪頭
p.s.洞穴比喻出自理想國一書,作者是柏拉圖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